鑽石介紹

鑽石的礦物名稱為金剛石,英文名稱 Diamond,具有性脆、透明、耐高溫、絕緣性強、不怕強酸強鹼腐蝕、化學性質穩定等特徵,是自然界中已知硬度最高的一種礦物,摩氏硬度為 10。鑽石是唯一由單一元素(碳)構成的寶石,碳含量高達 99.95%,另外 0.05% 可能是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微量元素,這些元素不屬於鑽石的基本化學結構,但可以影響它的顏色或晶體形狀。只有少數透明且瑕疵少的鑽石能作為寶石飾品,其餘多作為研磨材料或鑽頭和切削工具,還能應用於高溫半導體及高導熱等工業用途上。

一般市場公認的鑽石評鑑標準為 4C,也就是 Color (顏色)、Clarity (淨度)、Carat (克拉重量)、Cut (車工)。詳細了解鑽石的 4C 標準,將有助於如何選購一顆適合自己的鑽石。


COLOR 顏色

鑽石顏色的鑑定,是以其透明無色中含黃色成分的多寡為評鑑標準。由美國寶石學院 GIA 所創立的成色等級系統中,將鑽石成色由 D(透明無色)至 Z(淺黃色)分級,完全無色的 D 級鑽石為最高等級,隨著成色的加深,鑽石等級逐漸下降。「無色」或「近乎無色」的鑽石,除非將其與更高分級的鑽石一起擺放比較,通常透過肉眼難以察覺任何顏色,是一般人較為青睞的選擇。


CUT 切工

切工或車工是創造鑽石火光與閃耀程度的最大因素,為左右鑽石美感、視覺大小、以及光線折射的重要關鍵,也是唯一可以經由人為來決定其價值的。GIA 將鑽石切工分為五個等級:極優良(Excellent)、非常良好(Very Good)、良好(Good)、普通(Fair)、不佳(Poor)。當鑽石以恰當的比例切割時,可以讓鑽石完全反射出光芒,展現完美火光。若切工級數不高,即使高品質鑽石也會顯得黯淡無光。當切割不佳或太深,會導致鑽石看起來比實際小。如果鑽石切割得太淺,光線會從底部溜走;太深則會從側邊流失。

切工所代表的另一個定義,是指鑽石的形狀。除了最常見的圓形鑽石外,其餘形狀的切割鑽石稱為花式切工,常見的切工形狀包含:圓形、公主方形、祖母綠形、上丁方形、橄欖形(馬眼形)、橢圓形、雷地恩形、梨形、心形、枕形。

  • 光線折射

  • 切割形狀


CLARITY 淨度

鑽石的淨度,來自於評估其內含物及表面特徵(統稱為淨度特徵),在十倍放大鏡觀察下,根據淨度特徵的大小(Size)、數量(Number)、位置(Position)、本質(Nature)、明顯度(Relief),區分為 11 個等級,等級最高的是內外部完全沒有瑕疵的 FL 級。內含物最常見為雜點、雲霧狀、羽毛狀裂痕等,而大部分的內含物非常微小,往往只能透過放大鏡觀察得到,一般未受訓練的肉眼無法察覺,之中細微的差異需經專業的鑑定才能判斷。


CARAT 克拉重量

鑽石的重量以克拉(ct)為單位,每一克拉等於 0.2 公克,又相當於 100 分,例如:0.3 克拉又稱為 30 分。在鑽石的 4C 標準中,克拉是最容易判斷的特點,重量越重,價格越高。但鑽石的克拉數與價格並非以等比例的方式增加,而是要考量到其它會影響鑽石價值的成色、淨度、和切工等因素。